在白皮書前,淺談青年政策

前言與脈絡

這篇文章寫於參與《青年政策白皮書》北區公民對話活動休息時間,是基於參與活動的一些延伸與補述。實際上青年發展、青年政策等題目一直以來都是大家一棒接一棒,以不同的角度與方式接力前行,認真辨析亦須綜觀公共行政、法理、教育、政治、經濟學、財稅等各式專業,這篇文章反而是比較零碎、片段地摘錄一些在活動現場討論或靈光一閃的內容,多有闕漏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先進及夥伴海涵(筆下留情)。

以下所稱的「今日」皆為2025-03-29活動當日。

我今日的發言以青年發展為主軸,因為我認為《青年政策白皮書》需要先釐清 WhoWhatHow——解決誰是青年青年政策是什麼以及如何促進和落實青年政策。其中我今日的發言多在What並帶上一點點How,這也是我以青年發展為主軸的原因。

今天的時間有限,發言自然也比較片段,但這是一個值得慢慢聊、好好聊的議題,因此先以我今日發言與討論的內容為濫觴,從誰是青年青年政策是什麼怎麼落實青年政策青年專責單位青年公共參與青年就、創業等面向零碎而抽象地簡單聊聊,盼拋磚引玉,大家可在時限內多多在眾開講平臺表達意見。本文中的內容雖是記錄今日想到的片段,有些也曾於過往透過個人或協會的平臺發佈;另一方面需澄清的是所載內容並非全部有於討論中提及,更不代表本組討論之結論,僅是個人心得與靈感


誰是青年:不應迴避的世代正義

為什麼我們要探討「青年」?而「青年」又是誰?這是在談青年政策前需要了解的問題,但實際上也是難有共識。

若以世代正義的角度視之,是純粹以兒少、青年等年齡劃分,或者應從個人所得的世代差異視角切入,1978年之後出生之「崩世代」註一均可納入?這關乎國家如何看待青年議題以及如何看待青年。若以發展性及預防性的觀點,長期而論提供相較年輕的兒少及青年更具積極的支持性環境,是我們需要相關措施與政策的原因;若以補救觀點視之,針對具前瞻或不可逆的議題自然有「越未來、越辛苦」的挑戰,但也需評估被排除於「青年」定義外的部分崩世代所面臨的難題,並給予補救措施。

目前在年齡定義上的放寬,究竟是為補救性觀點及措施解套,或者是政策邏輯的不一致,這是需要評估檢視的,如何在保持彈性以盡力落實世代正義的同時,各部會、各縣市在基於「實際需求」、「為利政策推動」之際,雖仍有法令明定公開,但如何檢視這在需求與落實上是否確實是基於世代正義補救性視角之放寬,而不會成為壓縮青年權利的一環,或許仍需正向表列予以參考,完善立意與邏輯之一致性。雖然此項所述為《青年基本法》的內容,但表列之概念與願景,或仍可為白皮書之一環。

今日本組討論並未深入探討誰是青年,因此在今日的發言中我以世代主流化談及青年發展的框架,當然發表過程中並未能完整就法理基礎談及發展權及主流化之意涵與應用的政策手法,但比較去脈絡地說,這個論述的策略除了確實認為兒少及青年在諸多議題都需要被關注發展權之現況,亦是試圖在描述框架的過程中避免過度聚焦在年齡問題(若年齡往下延展至15歲,15-18歲亦屬兒少)。關於青年專法框架與世代主流化之淺析,協會夥伴斐昕在2020年也在協會網誌有所分享。

關於年齡的一些討論以及各地青年定義的狀態(結合平均餘命),我於2019年有初步整理並在2020年發表於協會網誌,但幾年過去,如今諸多縣市已有青年專責或青年諮詢組織,相關計畫組織也早有更新,因此目前相關視覺化的內容並不適宜直接參考,實際上根據資料所初步視覺化的表格也會受限於統計資料蒐集與定義的一些問題(如:戶籍地並不等於居住地,且人會遷徙移動),但仍可從中感受到青年在不同地方的「體感」差異——每個地方/計畫的青年定義佔平均餘命之比例均有落差。


青年政策是什麼:從青年發展出發

從《發展權利宣言》來看,或可言青年政策即是促進青年發展之政策,亦即論及青年均有權參與促進享受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發展,而在發展中,所有人權基本自由都能充分實現,某些程度上這些具體項目其實可參照SDGs。

若我們將青年政策的政策邏輯以發展性為主,那麼機會或許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字,這裡的機會指的是協助青年探索個人角色與價值的機會——擁有合宜(decent)而有尊嚴的條件以形塑自己的生活甚至成為積極公民影響社會。其實也就是參與(engage)賦權(empower)

由此,不難理解何以心理健康、居住正義、就創業、公共參與等近年為青年政策的討論主軸,這些議題都映出青年在發展過程中基本權利及經濟、政治等面向的狀態。

無論是今日議題手冊所提及或未提及的政策,已可發現其包山包海,涵蓋甚廣,遍及各部會及各局處,這也正是需要討論怎麼落實青年政策的原因了。

關於青年政策談什麼,我在2020年於協會網誌有另一篇淺聊


怎麼落實青年政策

在How的部分,根據行動的積極性可以分為積極行動消極行動,並皆涉及在法律政策手法組織上提升軟體/軟實力或硬體建設。在此先不細細討論,而先就幾點淺析。

誰來做:制度與實務

諸多議題,如:近年廣為討論的心理健康議題,有其相關的部會長期計畫甚或白皮書,當青年政策與其相關時如何整合這些既有規劃避免疊床架物?此時資源的整合又要如何在落實過程中保持青年政策提及之本意?在這些既有目標對象為全民的計畫中,青年自然以涵蓋在其中,但與青年政策提及此面向的觀點是否相符,則是需檢視與評估之處。另一方面,縱使字面上方向一致,如何確保落實後青年對於相關措施的近用性與使用狀態滿足需求與目標仍是潛在問題(當然,這就涉及了下一小段要談的管考機制)。

落實政策也會涉及中央與地方之權責及財源、人力等問題。假使我們先不討論這些務實層面,就機制與制度來看,現行政府的組織模式仍具高度專業化,此種模式穩定保險,但也意味者面對快速變化的時代,其彈性備受挑戰,另一方面跨部會溝通的難度也提升。當然多數政策難以僅透過一個部會落實,因此原先自然也有以主題出發的橫向溝通的機制,比如:透過政委協調統合、會報(如:創創會報、地方創生會報)或常設性任務編組(如:食安辦)等,但在我個人的參與及觀察經驗中,實際上的運作仍偏向主責機關研擬後其他部會拿出相關計畫配合辦理並報告的模式,這樣的情況在主副明顯的情況下可謂合理,但當面對更前瞻、通盤的擘劃時,恐會有所失衡。當中央各部會間皆難理解並調適成符合政策立意的作為,遑論再經層層轉達後在地方的實感將有怎麼樣的落差。這恐怕也是在各式政策討論的場合,政府的橫向溝通不斷被檢討的原因之一,並非所有人都不清楚政府有相關機制,然而其效益仍有疑慮。

先前行政院青諮會的夥伴孟慧針對淨零此一重要又涉及世代正義的議題有一相關提案為研擬各部會目標下的青年政策,當時我連署了此項提案,因為這其實也反映了「誰來做」青年政策的一種途徑——青年政策是不同主題下,各個部會相關相關目標中均可納入該目標之青年需求及觀點,並應提供青年參與之機制。

實務面上,讓每個部會——尤其跟青年可能不太熟的部會,都與青年協作互動,或者更消極地「聽取聲音及需求」,其實很難擁有「安全感」去聊真實困境,在「官腔」往復的過程中,也會減損青年參與的效能感,更遑論從中建立雙向信任。儘管近幾年能觀察到有更多部會及地方政府使用世界咖啡館的模式,嘗試邁出一步值得鼓勵,然而是否真切促進對話或提升參與,仍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並非每個單位都與青年「熟悉」,甚至「不認識」青年的情況,外加對於一站式單一窗口之需求等,都促成了是否應有一青年專責單位來統籌擘劃之討論,而此單位又應在什麼層級?這樣的安排有其宣示性,當然也應由治理實務及法制的層面去思索。但無論何種模式,實務上如何切分業務並且有效串聯資源,仍是重要關鍵。

誰來管:落實管考

制度的問題除了誰來規畫與執行之外,很重要的是管考。在Scrum的操作中我們確實習慣於一個快速犯錯速速回顧修正的狀態,但實際上通常是以Scrum精神混搭其他模式的原因也在於在某些情境下我們需要穩定的基礎以及減少出錯,因為一旦出錯的代價過高——某些程度上政府部門或許也有這樣的特性,但因此評估的週期與方式自然也很重要,但是誰來制定這些標準?以及所建立的指標是否確實回應了需求與目標?

政府部門過往自然有其機制,青年政策也不會是首項涉及不同部會與多元目標的政策,原則上現在這個議題應到達院的層級,如此可能較不會有同級單位間管考的奧妙。當然,在行政院也有各處負責各相關事項的政策研議、法案審查、計畫核議及業務督導,在地方政府也有研考會,實務上哪些事務可在機關單位內管考,哪些需要提至行政院/縣(市)府的層級?既有的機制已然足夠,或是我們透過青年政策發現需要不太一樣的管考策略?這或許都是可再細化討論之處。

難以避免但需直面的不平等(inequality) 

政策落實之際,很難完全免除但非常需要關注的就是不平均、不平等,且其常有區域性,相關的損傷又通常持續存在,震盪、重新分配與修復需要時間以及更多動能,且比起事後糾正,事前評估與預防自然相較有效而容易,這也是在設計或實施政策需要評估與思考的關鍵。

除了思索政策衝擊或影響,在今天的討論中,小組夥伴提到區域發展、空間、交通等所形成的可近性問題,這其實也點出了在過往我們未必會直接聯想到交通、都市規劃是「青年政策」,但實際上這些基礎建設與發展之不均仍直接或間接形塑我們接觸政策的樣態。除了這些硬體環境外,我們小組夥伴提到的文化議題其實也是如此。我們能從青年多元適性發展的視角來看待青年文化政策,也能從文化知識積累的角度去檢視其背後權力與平等問題。


青年公共參與

在去年四月的投資未來世代活動至今,多場不同的活動中都提及青年公共參與的多元管道、透明性與實質效能感等議題。平時在這個議題上好像也談得比較多,這裡僅簡列幾項思考,其優點或論述就不在此多談。

青年諮詢組織

  • 組成的邏輯(徵選/遴選見端倪)
    • 統合主義|多元主義
    • 政治性|事務性|公參培力
  • 定位與任務
    • 當責:我們該take ownership嗎?如果答案是肯定,那麼我們憑什麼又怎麼去當責?若否,那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提案?(目前平衡其中的做法是公開相關的紀錄,可追蹤、可查看)
    • 橋樑:政府與民間的感受差異只是在資訊未對齊嗎?或者現在某種程度上是累積青年事務技術債,將容易轉譯與資訊澄清可解決的問題先行迭代,但核心的組織運作模式及部分擘劃的真空因為無論是哪方都難以撼動,因此持續擱置
    • 世代觀點:在現行的策略與運作下,我們是否真的凝聚並帶入世代觀點,協助各政策實踐世代正義
    • 任期:若期待青諮組織確實達成某些目標,那麼合理的任期應該怎麼訂定

審議式活動

  • 越想抓緊,越會失去:當我們貪心地希冀一場活動能夠解決很多或很大的題目,那麼我們同時也在失去深度對話與效能感。
  • 形式只是形式,重點不是辦咖啡館、工作坊與論壇,而是為什麼要用,用這些來做什麼。
  • 小心過度尋求共識而形成的假象
  • 素養與技能:我們要優先讓更多人理解審議式治理的可能以及審議民主的素養,或者要培訓更多能夠帶領審議討論的人?
  • AI的運用:一個小發散是有發現這兩年在審議的活動都會觀察到關於AI是不是可以做紀錄、畫心智圖的提問甚至建議,這不僅是科技的進展與流行,某種程度上或許也是參與者所感受到的紀錄得以被這些工具所生成的內容取代——儘管多數情況下就人工的立場會感覺整理的脈絡與歸納的狀態仍有差異,但這樣的差異是否已被縮小或者其實對於參與者而言無法感受?如果差異已經減少,那麼運用AI規模化會是擴大參與的可行方案嗎?

青年就創業

將今天小組討論的內容簡列為三大面向並記錄過程中自己想到的一些思考點。

  • 具適應性的教育及探索
    • 某些產業原本也有快速更新的情況,學校的教育必然跟不上這些發展變化,因此本質上教育需要的是讓學生了解如何掌握變化,並具備繼續學習的基礎
    • 對職涯的想像與探索不能僅限於職業別,縱使以職業而言,職業的真實面向、生活及未來趨勢也是需被理解的範疇
    • 當以職業來想像職涯,需留意這些職業在未來有可能會必須轉型,或者有些未來會形成趨勢的工作或許現在未被明確定義,這些現狀與可能也應建構在探索與「想像」當中
    • 適性揚才、素養導向、探索等,這些都是108課綱已有包含的精神與概念,然而實際執行的落差仍需關注其原因(非常多教育相關的討論與活動都有提及)
  • 多元的產業規畫與指引
    • 世界趨勢下產業面臨哪些必然之轉型?該如何因應及面對衝擊?
    • 除了半導體與資訊相關產業外更多元的產業發展規畫
    • 經濟與產業發展過程中衝擊之因應
  • 合宜(decent)的勞動環境

小記:青年願景與想像嗎?

從分成北、中、南、東四場、對於現場組成的觀察以及主持團隊的配置,可以感受到主辦與執行單位試圖凝聚來自不同青年對於青年政策的願景與想像的用心,在流程上也盡量保留足夠的討論時長,然而現實是評估青年參與的動能以及資源,活動時長受限於一天。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現場討論的公民自然而然會選擇加深或加廣——就最關心的幾個面向深度探討或者廣泛盤點有哪些事情算是青年政策。到後期撰述委員要如何整合不同場次不同組的這些意見,並且維持政策邏輯的一貫性及完整性,就有賴撰述與工作小組的專業和理解。

儘管努力平衡多元的參與者,然而有趣的是此類活動往往會看到消息並參與活動本身即是一種篩選,當然這不是陳述其必然形成意見的偏誤,但是在推論衍生時仍需留意相關挑戰。

實務上對於積極參與者而言也未必能聽到「青年政策」就立即能夠論述對於青年政策的願景與想像,在這過程中執行單位與主辦團隊透過流程設計與主持人引導幫助大家逐步建構,但誠如前述,在時間有限下自然留下些很需要討論但需擱置的情況(儘管有部分在大場也已努力釐清與對齊)。過往我曾經在別的場子嘗試操作的模式是先以polis之類的工具,讓大家對於一些常見敘述能有非同步表態的空間,並且也能初步蒐集不同的想像,讓活動現場在需要的時候不會從零開始。當然,使用數位工具必須面對的是工具本身是否又形成另類的篩選、資訊安全,以及我們如何看待非同步的表態及其相關衝擊(如:匿名會否「失控」,不匿名會否影響心理安全感)。這需要回歸到活動的目的與期待上,而且無論使用什麼方式都會有遺珠與可惜之處,這是難以避免的。

其實建構共同願景與想像並非易事,無論如何都必然需要取捨與斟酌,就如同做研究一樣,一個方法論很嚴謹的研究仍然可能存在研究限制,而提及限制的目的是在解讀時理解推論時應留意與討論的部分,而非因為限制否定研究的結論與貢獻;審議活動也是如此,審議的模式本身以及大家對於審議的想像都可能默默篩選,這樣的對話仍然具有意義,但怎麼讓大家理解這些意義與解讀這些討論結果,就是形塑願景與想像的關鍵


註一:此處參考張宜君、林宗弘《時勢造英雄?臺灣個人所得的世代差異,1992–2017》一文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