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記自己的逐字稿,所以是約略的發言稿
大家好,我是3-2青年公共參與的桌長曾廣芝。
《人類群星閃耀時》這本書中說:「要想成就一個奇蹟或一項偉業,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永遠不可或缺:對這一奇蹟深信不疑的人。」 這兩天超過百名參與者貢獻與激盪,雖然大家意見、立場、決定可能不完全一樣,甚至有時候有火花,但我們(台上)及我們(台下)就是這個題目青年公共參與的最好見證與解答。
我們透過這個結構來談青年公共參與——繼續做、該擴大、要縮減、不要做跟想導入的。
「繼續做」比較溫馨所以先從這裡開始:希望總統盃黑客松這樣公私協作一起發想點子的模式能夠持續,公共議題網路參與平台這樣結合網路社群的方式也要維持。現在很多民間組織NGO甚至政黨會整理相關參與管道機制分享,很好,希望維持,但一個潛在的問題是政府要如何跟這些團體協作。
另外有些比較共同的面向,包含參與的穩定及永續,不能只有一次,而是要常態進行,且要有延續性;資訊曝光管道方面,我們也有夥伴提到大家的直覺是青年議題用社群推出去,但在平臺演算法之下,除了社群也需思考以部分傳統方法突破,如:實體公告、廣播及公益託播的機制。在公共參與的人才培力以及地方議題沙龍等方面等下也會再說明。
在「想導入」上,諸如美國國務院全球公民人才交流計畫的模式可以參考,吸引國內外公共事務人才;另外培育的公共參與人才也應有一個人才庫,讓各政府部門、私部門也能了解有哪些相關人才可媒合。而所謂國民法官模式稍後再解釋。
青年的參與成本很高,所以如何降低門檻及成本也是大家關注的面向。
最後不要做的部分,希望有些重要議題能夠不要從政府發動的角度,多注意對話空間,和民間團體有更多協作。
在穩定及永續部分,當然希望在《青年基本法》或在政策白皮書中包含穩定長期的機制,除了可以確保常態性各地方都有,不是只是一次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活動不應該只是民進黨辦一次或單一部會舉辦,各部會都該有這樣的意識跟機制。而像這樣的活動,有沒有可能有類似行政院青諮會的網站列出後續的進度與追蹤,讓大家知道後續,而不是停在這裡。
在降低門檻的部分,包含了參政門檻,比如現在的保證金及連署書的要求,對於青年參政而言仍是較高門檻,另一部分就是是否能納入世代主流化的精神,考慮青年相關的比例與名額,形成多元組成;如同不同背景,不同族群、身分、性別等的參與者也都能妥善不被歧視地參與其中。在經費補助部分,不要只有國發會,各部會都應該有影響力投資的觀點,長期陪伴協助可能相關的NPO或是團體穩健發展,也提出了一個點子,雖然實作上還是有挑戰,就是可以用特別預算或青年基金的概念,讓投資使用有更長程的規劃。
在政見中有提及青年交流中心及青年會所,現在也有各式據點,除了各地都增設外,到底這個會所要作什麼?所以提到除了駐點經營更重要的是創建議題討論及協作、人才連結,讓大家知道在這個地方可以有夥伴及資訊,可以有更多有趣的事發生,像一個品牌,讓要參與的青年都能前往。
公共事務人才培力的部分請大家可以看我們列出的要培力什麼、怎麼培力互相搭配,以及培力之後要有剛剛提到的人才庫。
所謂國民法官模式指的是在一些重要議題上除了討論對話以及諮詢的模式外,用有隨機抽選,而且有協助上班課青年公假的形式,讓青年公民可以參與在其中。
政策不要總是以政府發動,需要由下而上,跟民間團體合作以及擁有更多對話的空間。
最後是今天參與共創的夥伴,希望大家看見共創者,也看見在臺灣的青年公共參與還有這些深信奇蹟與信念的閃耀群星,謝謝大家。
時間原因能講的篇幅不多,但組內很多精彩意見與回饋,還有相關的政策脈絡都有slido留言及文字紀錄,期待除了降低門檻及成本,未來政策可以往更積極、有能動性且形成流動性的策略前進,這些也會一併提供給主辦單位作為後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