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分享的公共討論SIDE-A框架中,為什麼特別提到A-Amplifying?這是因為我認為這是改變思維的起點,也是革新與創新的重要根基。
無論是公共議題或是在組織裡推動事物,往往從一個好點子開始,而後嘗試實驗,小規模落地,從中收集數據、修正細節,最後的目標當然是能夠全面擴展、擴大規模。
然而試驗的成功就代表規模化的成功嗎?不盡然。 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規模化,不只是把東西「放大」,而是必須讓整個制度、流程、文化與思維一起升級。
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儘管我們需要先從行動開始帶動,但最後都要回到長期制度與思維的改變;換言之,行動是基於理論、需求與分析,但不應停止於此,而需要持續推動更深層的改革;另一方面,改變與創新也往往需要擁有學習性、成長性的思維。行動、制度與思維其實交互影響著,也均不可偏廢。
大刀闊斧?小步前行?都有相同核心
無論我們傾向用怎麼樣的框架或方法論來促成行動與改變,但都有些重要的前提與核心,那就是保持學習、持續驗證與人人參與。為什麼呢?要打造一個具韌性、可適應的組織與制度,必須讓長遠的成功可以落實在日常,而這非常仰賴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並願意根據行動結果調整。
為什麼強調行動?不是以此否定方法論與思維,而是這些原理原則雖然未必難懂,但要怎麼實踐對於多數情況而言非常抽象,透過巧妙設計的行動,讓大家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並理解自己在這個改變中扮演什麼角色,才能真正慢慢從行動中獲得經驗與學習,理解一切「與我有關」,從而醞釀出當責的態度;在這樣的過程中,也能健康看待不完美與錯誤,不追求但也不畏懼錯誤,而是知道要怎麼樣從錯誤中快速學習,這對於建構具有心理安全感、支持創新的環境也有所幫助。
我們也能發現要真的往有益的方向調整,需要良好的驗證,這個驗證來自於使用者的真實回饋。當然,要怎麼設計回饋的方法與如何詮釋,就又涉及方法論,但如果過度執著於行動而拋開方法與思考,很容易讓驗證停留在架空的理解,反而在不確定與變動中增添風險。就如我在SIDE-A的介紹中提及:
在實驗階段,並不只是執行,更重要的是要有接受回饋並且調整因應的機制,且這個「回饋」不一定是刻意製造的場域,也有可能是從真實行為轉化、驗證與學習。
因此,除了刻意的「回饋單」,我們也可借用在技術或資料科學的概念,化用涉及實際行為的數據為「回饋」(如:就如廣告會參考轉換率)。
要擴展,要先問
在介紹SIDE-A框架時,我提到:
如何推論與檢視這些特殊情境的特殊前提與假設,是執行的團隊需要釐清與思索,才能獲得正確的修正方向。此外,調整的機制也意味著定期檢視與修復,這也同時在檢視組織的適應性,是否有快速回應調整的機制與功能?在公共議題上涉及政策,就需思索方案的規模是否涉及立法議題,政府需依法行政,也就是方案仍需處理合法化的議題,而不只是「有用」就好,所以最小可行方案也包含需評估在執行範圍內是否需額外的授權。
延續這個說明,整理成幾個在「擴大」、「擴展」前需要先問的問題,並列出幾點提供參考。當然,可以想的並不只這些,在此僅是拋磚引玉。
這樣擴大合理嗎?
所謂擴大是否合理,本質上就是要檢視每個小環節是不是都能承受擴展後的壓力。
- 初期的試做所涉及的人力與資源在規模化時還能維持效率嗎?
- 先前的試驗有沒有特殊的資源、制度與文化限制?這些能適用於其他場域嗎?
- 擴展的決定以及後續的過程能維持對使用者與團隊的尊重嗎?
放大後能穩定或保持適應嗎?
擴展之後,變數也跟著變多,流程一旦不穩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但因應之道不一定是層層堆疊、複雜結構的流程,這可能反而淪於僵化,無法在變動中維持動態平衡,所謂的「穩定」其實是指擁有持續回饋與調整的能力。
- 擴大後我們的使用者有產生改變嗎?如果相似,如何獲得回饋?相關的頻率、機制為何?
- 我們現行的調整改進機制足以因應擴展後的規模與需求嗎?
- 擴展後大家能擁有更多的Ownership與目標嗎?
視線擴展到整個系統了嗎?
改變是為了整個系統而不僅是部分,儘管可能行動是落在一個看似極小的範疇,但系統的動態會交互作用,這也是需要持續探索的。在擴大的階段,應該思索我們的注意力是否仍集中在極個別的個體或團隊,又或者我們對於「效率」及「生產力」的視野仍停留在局部或次要的最佳化實踐中?擴展到整個系統,意味著我們能從整個使用者關心的概念以及流程看待設計,而不只是拆解成一個個步驟。
- 了解擴展後不同變項之間如何作用了嗎?
- 在擴展前有了解系統的動態與脈絡了嗎?
可行嗎?
再厲害的創見,若無人響應、無法落地,技術無法跟上,都將淪為紙上談兵,因此有時候我們必須確定這個改變是需要大刀闊斧還是能夠維持小步邁進,從而進行不同規模與需求的整備。而無論是何者,都要能夠回歸現場(這是基於於真的知道「現場」在哪),了解實務。
- 知道擴展後的「場域」、「現場」在哪嗎?相關實務工作現況為何?
- 擴大的話技術、人力與資源能夠跟上需求嗎?
創新來自於打地基
在實驗有進展後興奮推廣擴大計畫很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行動只是第一步,思維與當責才是基礎建設,而要擁有這樣的建設,需要參與以及成長心態,背後或許需要一些很重要的支柱,比如建立信任以及有利環境的制度與流程設計。
若只是複製成功經驗,卻沒有設計「回饋機制」,可能只是放大問題;只有行動缺乏思考,容易徒增忙碌而無果;大刀闊斧後缺乏長期配套,或者只是少數人推動缺乏多數參與投入,容易回到老路。
公共議題的參與、討論甚或設計不是一場短跑而是耐力賽,行動、思維和制度變革同行,才能走向永續的實踐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