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資訊與曲目
- 時間:2025-04-01 19:30
- 場次:臺北場(國家音樂廳)
- 鋼琴:Bösendorfer 280VC
- 演出曲目
- [上半場]巴赫:D大調第四號鍵盤組曲,BWV 828
- [上半場]布列茲: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 [上半場]貝爾格:鋼琴奏鳴曲,作品一
- [下半場]德布西:第9、10、11號練習曲(選自12首練習曲,L 136)
- [下半場]貝多芬:c小調第32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1
- [安可曲]德布西:第8號練習曲(選自12首練習曲,L 136)
- [安可曲]巴赫:b小調法國序曲-Echo,BWV 831
前言
若要一言以蔽之,鋼琴家陳必先這場獨奏會帶給我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場呈現鋼琴聲學多樣性的展演,雖仍以靈巧多變的觸鍵技巧呈現不同音色與聲響效果,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撇除結構,靜下心來專注聲音本身。光影會有變化,風格亦是多彩,但有些追求與哲思,音樂所能承載的熱愛、創造與突破卻是一貫且跨越時代的。正因為這場演奏會需要的正是這樣有多種色彩、細緻的音色處理,在實際聆聽演奏後不難理解何以鋼琴家會選擇以Bösendorfer的鋼琴來演奏這套曲目。
剛開始看到節目介紹時,覺得這套曲目「很有趣」,在一場演出中橫跨的風格與年代甚廣,讓我很好奇演奏家想藉此表達怎麼樣的故事與主題。誠然,此前其實沒怎麼聽過布列茲的鋼琴曲,不甚熟悉,因此也就更加好奇。
上半場:探索聲響語言結構
上半場是一場聲響語言的探索旅程。從巴赫出發,在嚴謹的結構中創造出融合風格的自由精神——第四號鍵盤組曲不僅展現經典的多聲部對位,也在舞曲節奏風格及器樂化之間開展觸鍵變化的空間與豐富的聲響層次。談及巴赫我們通常強調其嚴謹與結構,然而鍵盤組曲除了展現在這方面的藝術性與成熟技巧,也有開放自由精神,這種以嚴謹帶來自由融合的風格,更是巴赫在聲響設計與創造力上的展現。
緊接其後的布列茲,則透過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第二、三「樂章」,以非線性形式、「點」與「塊」的聲響織體重構語言本體。作曲家用冷冽理性的技法解構傳統語法,並以另一種「嚴謹」探索鋼琴所能創造的新聲音,這是一種解構以探索「真我」的聲音美學與哲思。
在上半場結尾的貝爾格鋼琴奏鳴曲中,則是結構與聲響的平衡。他以十二音技法(十二音列)及發展變奏,構築出一個無縫連續的織體設計,模糊化調性邊界,運用有機織體及內在轉化的動機,打造兼具朦朧與透明,承載豐沛感情的聲響空間。
這樣的安排,是一種守-破-離的哲學呈現:先是在結構中探索風格(守),再打破語言框架專注於聲音的多樣性(破),最終走向不激進也不保守的風格(離)。然而這樣的「破」與「離」其實並未脫離真實的結構與巴赫的思想——巴赫即便在結構最嚴謹的框架中,也能孕育最大的自由與創造,始終清楚真正的目標與需求是對聲響與風格的創造,因此布列茲的「破」也並非毫無結構,而是以更小的單位去探索,重新定義聲響語言的單位。
這樣關乎結構與聲響的探索,亦是為下半場的音色及情感之沉澱和敘事鋪墊,呼應下半場最終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中的情感與思想深度。
巴赫:D大調第四號鍵盤組曲,BWV 828
巴赫的六首鍵盤組曲都展現了不同的技巧並搭配不同風格,編排豐富,無論結構設計與風格都極具意趣,其中第四號規模最大。每次聽到巴赫都在思考:我能接受這樣的詮釋嗎?
會歸納出許多自己喜愛的元素,但有時實際聆聽才會發現那樣的歸納也不盡然,聆聽演奏家陳必先的巴赫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除了Bösendorfer的音色相較溫潤外,陳必先對於巴赫的處理雖直接但並不特別澄澈,卻依然有層次、聲部分明,又同時讓我感受到樂句的呼吸與歌唱性,是另一種巴赫的詮釋,我無法嚴謹地剖析原因,但這樣的演繹竟也讓我想起梅湘的虔敬真摯。
布列茲: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我對於布列茲的作品比較陌生,所幸能夠聽到演奏者在演奏前親自解說。
在隨機、音群與樂音間的排列與交織間,透過那些類於沉音的細微聲響、音群層疊而生的音效,不免驚嘆於鋼琴可以有這麼現代的聲音——不只因其部分變化及隨機而想起爵士,更是在某些時刻感受到類於合成器的現代聲音。這或許也是選用Bösendorfer的另個原因,儘管即使是Bösendorfer,理論上應該也不會產生真正數學意義上的沉音列,但透過其響板與共鳴箱的設計、機制以及低音共鳴的特色,在某些觸鍵下,一些未被敲擊的弦也會產生共鳴,引起類於沉音的感受。
很慶幸坐在二樓前面幾排,因此對這些細微的聲響仍有所感。可惜我對於布列茲的曲目了解不深,未能有更精準的觀察與判斷,但在節奏的無序與解構中,卻仍感受到其速度、強弱與音域變化的對應。
貝爾格:鋼琴奏鳴曲,作品一
貝爾格的這首作品雖然只有一個樂章,但仍能初步感受到其完整性。貝爾格的作品確實有其師荀貝格音樂中常見的一些元素——當然這些也並非在他們的作品中獨有,實際上無論是發展變奏或是模糊調性,在過往作曲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貝爾格的鋼琴奏鳴曲和荀貝格的作品一樣運用到半音音階以及用完全四度或增四度疊加的動機,陳必先所演奏的荀貝格有其風味,聽見現場的貝爾格果然也呈現其模糊、略游離又精細柔和的詮釋,在和聲頻繁轉換間,線條連綿,主題連貫開展。這是挑戰演奏者對細微處的掌握,而陳必先觸鍵的靈巧精密,鋼琴豐富的泛音疊出聲響效果及樂曲情感;在飽滿與彈性間,能厚重也能輕柔,溫和而新穎。
下半場:聲響織出的色彩與思維
下半場始於德布西的三首練習曲,儘管並非常在演奏會聽到的《版畫》等曲,但這幾首練習曲仍然有德布西為聲音增添色彩的成熟運用,延續上半場對聲響的探索,但以一種已然成熟的風格化自然運用和聲。
延續上半場最終貝爾格連續綿延的織體設計,德布西三首練習曲有作曲家典型的「朦朧」,這也許也是原先預計將貝爾格放在下半場的原因,但將這首串起布列茲與德布西的樂曲移至上半場最終,依然有承接的效果,卻又將下半場的主題更奠定在以觸鍵及音樂線條呈現色彩的主題。
德布西:第9、10、11號練習曲(選自12首練習曲,L 136)
尤其第十首〈為對比聲響〉可以聽見對於和聲之探索,營造音色及編排所能建構的色彩及美學,而至第十一首〈為複合琶音〉則以更繁複精緻的織體打造柔軟流動的華麗色彩。
下半場可以看到鋼琴演奏家陳必先的行雲流水,也呼應了獨奏會的主題「風馳電掣」。
到了現代,鋼琴之所以叫做piano,或許也揭示其精華與技巧之難在於弱音的處理及品質,要清楚、快速而輕巧清澈,晶瑩清透與朦朧夢幻的掌握盡在此中。陳必先演奏的德布西雖然有點當代,但色彩十足,華麗晶透。
貝多芬:c小調第32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1
如果說聽見前面的德布西是驚嘆其華美而靈巧,那麼這個晚上的貝多芬無疑是精神與聽覺的雙重驚嘆。
我近年原就喜歡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其中今日的第32號雖僅有兩個樂章,但其完整性及精神特質都非常深刻。
這不是我第一次聽見陳必先詮釋貝多芬,但在現場仍感受到了和過去又不太一樣的演繹——儘管客觀而言,能感受到部分力量的不足,但還是不得不說這世界上確實存在一種對於藝術的體悟,能讓同在的聽眾明知有瑕,卻仍感受到震撼,從而讓那些瑕疵在腦中留下模糊的痕跡,而那些深刻的詮釋成為真正論定整體的印象。
貝多芬的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動機強勁,尾奏又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結束於皮卡第三度,這也讓人想到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但當然這樣的變化、速度與強度既是支撐第一樂章的支柱,也考驗演奏者,在此部分陳必先的詮釋並未非常說服,但當進行到第二樂章就非如此了。
第二樂章中貝多芬以主題加上四段變奏的形式創作,用頻密的和弦音、分解和弦琶音、大量顫音等營造變化。陳必先的演奏既似星光映入水面瀲灩間,又似在某一瞬間感受到流水連綿,溫柔包裹聽眾。更難得的是這些流水承載著熱情,令我一度濕了眼框(甚至自己也說不上原因)。
那樣的渲染力讓我相信貝多芬的音樂就該是如此——原來熱愛可以如此具象。那一刻赫然想到「愛如潮水」四字,在音樂裡竟存在這樣的熱愛與救贖——如水,能洗滌痛苦,能溫柔包覆;有力道,懂輕緩。
我相信,這是一種超脫「釋懷」的平靜,那是更深層入裡,更內觀自省的體悟與聲音。
兩首安可曲既呼應了德布西,又與開頭的巴赫相映,在結構上是很完美的句點,但若論之於我而言感動與震撼之深,那當屬這天晚上的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