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心境澄明-白建宇的莫札特之聲

莫札特的音樂在華美和諧之餘,以其對人類基本情感的深刻譜寫,澄澈平衡如鏡,映出演奏者及聽眾的心境。白建宇以琴聲誠實展現自我,帶領聽眾共同體悟他的心境。

莫札特的音樂在華美和諧之餘,以其對人類基本情感的深刻譜寫,澄澈平衡如鏡,映出演奏者及聽眾的心境。

白建宇近十年來在DG灌錄的獨奏專輯幾乎都有安排在臺演出,也常受樂團邀請來臺;這一年多來,白建宇以「三部曲」形式灌錄一系列莫札特,毫不意外今年同去年一樣有以莫札特為主題的獨奏會。在看到資訊的時候其實也曾猶豫片刻,去年聽過白建宇的莫札特獨奏,雖然曲目不同,但是否要在忙碌時期安排休息一晚,聆聽音樂會呢?

除了現場演出難以取代的獨特性(縱使DG的錄音品質不錯),看見曲目的第一首是 K. 545就決定購票了,畢竟真的很喜歡聽鋼琴家們彈奏這首樂曲。

對於學過鋼琴的人來說 K. 545應不陌生,甚至相較而言算是「基本」、「簡單」的曲目,其對於音階與琶音的巧妙運用及編排也很適合用以練習。彈對音不難,但要彈得好卻挑戰以穩定的技術及對音樂的理解,呈現清澈剔透、平衡而具音樂性的演繹。同時也正因對此曲熟悉,更能從自己彈出來的聲音與演奏家的演繹差異,感受其詮釋與技術巧妙之處,自是獲益匪淺。

白建宇的K. 545呈現出一種自然的動態,相較輕緩卻不失飽滿的開頭,自然加速而不顯急迫或突兀,帶出流暢而澄淨的樂音,即便不似下半場有較大動態的推動,仍能感受其樂曲的歌唱性及音色之敞亮。

從C大調接到a小調的K. 511,這首樂曲有著小調相形之下較為憂傷的色彩,但同時也有舞蹈性節拍,在白建宇的演繹中,似能感受莫札特如何巧妙運用輪旋曲的形式,在迴旋間推展旋律並製造層次。

接續的 K. 280如同K. 545以輕緩的處理演繹,但輕柔並不意味無力,之於我而言,在這首驚喜的 K. 280中能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接續前面輪旋曲潛藏的生命力。原先預定的曲目是K. 332,因此聽到這首的當下,我一度以為是自己先前錯把2號看成12號。雖然有點可惜沒聽到期待的 K. 332,但更換的曲目銜接順暢,上半場維持結束在F大調樂曲,也是個美好安排。

下半場始於寫給玻璃琴的樂曲,印象中去年也是由寫給非鋼琴的鍵盤樂器樂曲揭開下半場序幕,不過我對於玻璃琴更陌生,這也使我難以論述鋼琴家如何巧妙以鋼琴演繹出此曲,但能聽出不一樣的音色,右手主旋律更添綿長。

與前首樂曲的輕巧綿長不同,《小葬禮進行曲》雖短,但卻似以其略帶沉重肅穆的附點音型預示下半場的動態與張力變化。

K. 330從第一樂章的歡快靈巧到第二樂章的沉穩,看似不流暢的織體狀態在低音的緩行及聲量力度的掌握間反倒形成歌唱感,恰如樂章之名——「如歌的行板」。第三樂章的聲響效果則尤為驚嘆,動態與音程的變化,樂曲的編排都呈現鋼琴在音響效果上能帶來的豐富及層次。

承接K. 330最後的張力,K. 475強弱交互的戲劇性及帶有半音色彩、調性模糊的和弦的編排在整場樂曲的鋪墊與沉澱後卻不如想像突兀,而是構築心境變化的舞台——快速的情緒變化間,最終回歸沉穩靜謐卻不失和暖的境界,如同暴風雨後短暫轉晴又遇陣雨,如此往復,最終復歸平和。這樣的樂曲設計在白建宇的演奏下,情緒、速度及強弱皆轉換自然,有力的上行不失柔和,最終的高音既有力量又踏實平靜。

白建宇以琴聲誠實展現自我,帶領聽眾共同體悟他的心境。在演出前看見主辦鵬博藝術的粉專提及,白建宇到臺北後,有至貓空的休閒行程,令我倏忽想起這場演奏有一點《定風坡》的感覺——似又略懂在「穿林打葉聲」後那「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任天而動、憂樂兩忘與超然。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