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近期聽的新發行音樂專輯

近期的目標是在忙碌中維持每週浮出水面,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分享電影、旅遊、書本及音樂總是美好,身為更偏向聽覺型的人,音樂在此又是最佳選擇。於是今日話題就是分享十月至今的一些新專輯


Yuuko Shiokawa x András Schiff: Brahms-Schumann

看過先前分享的貼文且有印象的話就會知道我滿喜歡András Schiff的,以發行公司來說也很喜歡ECM,會點開這張來聽也就不奇怪了。

將布拉姆斯及舒曼的曲子放在一起,無論從音樂家間的糾葛及曲風來說都很合理,這兩位的作品也是我近年的秋季首選。

回到演奏者本身,塩川跟席夫合作演繹出一種嚴謹深沉而綿延相連的詮釋,在我心中是很適合演繹4B(Bach, Beethoven, Brahms, Busoni)作品的搭檔。

James Bay: Changes All The Time

開始聽James Bay始於〈Let It Go〉,他的音樂在難以排解的沉鬱中反而沉澱出一種隱性的熱烈,因誠實地直搗核心反而療癒。始終能感受到無論加入什麼元素,塑造什麼風格,在James Bay的作品中吉他演奏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riff跟drift間感受情緒如何被梳理。

在〈Let It Go〉的十年後,這張專輯對於我而言比起前一張專輯更自然地回歸自然、真實而質樸的一面,卻不失技藝與傳遞情感的深度,展現更靈性而自由的面向。當然,有些歌曲可能有些福音歌曲的味道😂但更能感受到的是背後的流動與光耀。

Coldplay: Moon MUSiC

使用串流平臺對於實體專輯採用永續設計的部分自然難以體會,但無論如何Coldplay的第十張錄音室專輯自然值得聽聽——雖然這張專輯的歌曲名稱真的讓人看了很難受,不過整體來說這張專輯聽上去是愉悅的(不看歌名的話)。

看到主唱訪談片段提及〈We Pray〉的旋律是在去年他們來臺演唱時突然想到的,加上這樣的背景故事就更有趣了。

Kathryn Stott X Yo-Yo Ma: Merci

這張專輯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圍繞Gabriel Fauré,選曲的創作者多與他有些關聯,非常法式的一張專輯(奇怪的形容哈哈),這種抒情又蘊含能量,展現連結與對話的風格,充分表現在專輯名稱《Merci》以及演奏者的演繹中——Kathryn跟馬友友已合作近40年,無疑在專輯中傳遞出聲部的默契與對話。

Tears For Fears: Songs For A Nervous Planet

Tears For Fears這個英國樂團真實活躍的年代我都還沒出生😂他們拆夥於1991年,但在千禧年時再度決定攜手合作。這張專輯主要還是他們經典歌曲(如:〈Shout〉, 〈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的現場演出,這是他們首張正式現場專輯,或許也可說是醞釀40年之作,能看出他們不錯的現場實力。

當然這張專輯也不是只是TFF粉絲的懷舊之旅,專輯中也有四首新的錄音歌曲喔~

Bastille: “&”

Dan Smith無疑是一個喜歡也擅長說故事的人,這張專輯一樣結合電氣民謠、流行、與搖滾元素,並以歌曲講述了許多不同人的故事——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由這些人物的故事啟發靈感。這張專輯又回到最初的起點,由Dan Smith獨自完成創作,可以說這是非常完整的音樂敘事計畫,因此如何選擇的視角與切入點,又如何以音樂串起,正是這張專輯可探究與感受之處。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