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席EdYouth課綱觀察報告發佈會,我想這份由學生主筆的報告,能夠帶來些靈感——
- 讓使用者參與,以實證作為依據
- 現代政策須邁向精實敏捷
- 重點將在於如何引導找到火花
參與是社會基礎工程之必須
近期跟夥伴們聊到長期維持臺灣社會基礎工程是不可偏廢的方針,應持續深化小規模、彈性、以人為本、實驗性的社會改良活動。
參與是其中的重要元素,而制度中如何納入使用者參與的機制,不只是讓兒少及青年表意,更是賦權兒少及青年,並促進其發展權,自然也是關鍵。
因此,我常在分享時提及需將UX的思維帶入政策發想及檢視,側重流程檢驗和理解真實需求,也能思索更多使用者對話及回饋的機制。
展開對話,產生世代論述
曾數次回應關於青諮委員這樣的角色在專業、參與及代表性議題上如何平衡,陳述大意均是:
委員會若能夠有多元的社群參與自然是在甄選階段很重要的一件事,但在現行運作機制上無可避免地形成了特定特徵的青年才能深度參與。但無論如何,當我們在那個角色時,應當理解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專業對話,專業是加速我們與事務官對焦的工具,但重點是將世代的論述、視野及願景帶入當下及未來政策的制定——因為青年的現在是社會的過往與當下總合,也是未來的起點。
要建構願景及論述,除了讓「聲音」與「視野」進入體制,更重要的是要創造更多公共討論空間及對話,探索共識,無一可偏廢。
在EdYouth的報告中以質性訪談學生及老師突破問卷取樣上的實質限制,現場也聽到發佈會後也有學生討論的活動,這都是公共討論之濫觴。
以實證驅動的治理
誠然,以研究的角度,今日所見的報告有可精進之處,然而其可貴之處不在研究架構是否全無瑕疵,而在於捲動政策使用者表意參與,展示政策落地的過程中,第一線接收到的是什麼狀態,有什麼感受。
落差之所在,便是需探索及著力之處。
政策須邁向精實敏捷,教育難於需啟發動機
評估時代趨勢與實務困境,過往集中上而下的模式放到現代可能需引入新思維因應,釐清對於使用者而言的價值及其流動,以快速回饋的循環持續推動改進。這意味著需要去探詢核心目標,並保有彈性機制。
縱使「模仿」是學習的一環,但仍可從報告及現場的分享回饋中感受到,在探討做什麼及怎麼做之前,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擁有直接動機,才是關鍵及困難之處。
誠如先前受訪時分享結合觀察及數據分析對Gen Z的敘述,「有意義」對於這個世代而言是重要的動力,然而「有意義」可以很個體也可以是集體價值,可能是物質層面的,也能是抽象概念的認同。
就像《Soul》的設定,人們需要尋找自己的火花——火花不一定是一個夢想或遠大志向,而是探索並感受。
然而實務上如何去啟發動機,如何能夠「享受」探索?這是除了「政策溝通」、「落實及檢核」、「培力共學」等常見問題外,亟需思索配套方案及建立方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