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啟動:從0到1設計參與方案(簡版)

新手最困難的在於從關注的議題中找到可施力的切入點並開始行動,如何「從零開始」是重要但較少被著墨之處。結合各式經驗,我發展出公民參與設計的框架,並具不同情境將其簡化成數個範本工具。本範本工具適用單次、一日內的工作坊或活動,以培力即體驗為主要目標。

發展背景

在諸多交流與教練場域中發現,對於新手而言,最困難的在於「第一步」——從關注的議題中找到可施力的切入點並開始行動,然而在一般的工作坊中,常練習與強調發想解方。常言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行動固然是極其重要的一步,但若能結合審慎思辨與分析更是如虎添翼,在行動之前,如何「啟動」,從零開始設計一個合宜的參與方案是另一個較少花費時間著墨但很重要的一環,尤其現在的資訊多元下,大家常有多種靈感激盪創意,那些在前期可避免使方案基於假想並能釐清相關群體的「基本功」以及在解方提出後更彈性但有所本的專案管理技能愈顯重要。

無論是教練、敏捷的實踐到設計思考等領域,都已有多種框架與模式可供大眾參考,但在臺灣多數公共領域工作坊約為兩小時到一日的時長之下,如何快速釐清問題可能比起發想解方更需引導。在現在的工作坊中固然時有業界講師或是工作坊引導師協助,但就如同在業界一樣,結合相關領域知識以及引導技術能探索得更深入,效果也較顯著;另一方面,議題常是跨領域非線性,難有結合多方知識與技能的引導者的情況下,有相關工具將有助於引導參與者「啟動」設計方案的思考。

結合自業界學習的多種框架、相關學術理論以及多年參與經驗,我發展出一套個人認為適合公民參與設計的框架,這套框架看上去複雜,實際上是把我們很熟悉的精神拆解成多個小步驟,好處在於相對原始框架而言用了更多的引導步驟,缺點也在於看上去過於繁複而減少彈性。因此這套框架主要的定位是適用新手,當有一些相關經驗時,可在符合精神下跳脫步驟並發展自己的一套——這恰好也展現並運用了敏捷中常借用的劍道/武道精神——「守、破、離」。相關的宣言、原則與框架請參考其他文章。

如果在組織內部或是個體獨自思索的情況下,上述的框架自然可以運作——可分成不同的階段長期進行,能運用更多工具進行更完整的問題確立與發想;然而如同前面所言,在實用場域中,現在常是單次且短時長的活動,如何讓參與者能夠體驗到這樣的歷程並從中獲得啟發,又能意識到與單純發想的差異及前期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成了這篇文章的工具所欲嘗試回應的問題。

接下來我將在這篇文章中分段說明這份工具各項目的定義以及使用方式,如需運用可洽作者討論授權事宜並務必署名;有不同的建議與經驗也歡迎來信/來訊交流。


使用場景

簡要言之:適用於新手入門或體驗的兩小時內單次工作坊,活動目標是培力及初步聚焦問題和切入點。

這份工具比較適合給公共參與的」「新手」——有關注的議題,但尚未發展明確的行動,或是對於所欲發展方案的議題及政策發展脈絡僅有基礎認知。另一方面,這個工具是簡版,也就表示它是有所省略的版本,因此若時間充足——如:在組織內部得以長時間發展,或者是有一整天甚至多天的時間,則可以嘗試完整版本,結合各式熟悉或創新的工具與範本完成框架中的每個步驟。

根據操作經驗,建議由至少一名大場引導師分階段引導參與者完成,以利關注並調節參與者的注意力,並在必要時說明各區段間的關聯;請依根據現場參與者的背景及狀態決定是否採取小組討論模式,在具備共同議題且背景多元的情況下,鼓勵加入一定比例的小組討論環節。

在這份範本中,會使用一些其他工具的「形式」,但其原始用途可能並非用在此處情境,為了避免使用者在此間有所誤解,因此並未在範本中標示工具命稱,但可能會在此文提及。



區段意義

整個範本其實可分成三大塊——從自身經驗以及觀察認識問題、回顧並思索問題情境、方案敘事線。接下來將簡單說明每個區段的設計原因與定義。

問題釐清(一)

問題盤點是重要的一環,但在平時時長較短的討論中常是簡短帶過,但扎實了解問題,才能提出對應的有效解方,這個「問題」可能包含議題本身的發展,也可能來自於因應過程中的障礙與困難,這兩種狀態有相異的應對方向,由此可知了解議題現在發展到哪個階段很重要,但在討論或工作坊現場未必有對應的利害關係人,事前也未必有充足的調查,因此這個範本工具主要是因應這樣的情況,倘若在活動現場,資訊未必充足的情況,可以如何讓大家體驗並初步掌握問題概要情況。

當現場有直接對應的利害關係人或者參與者均有充足的調查與基礎資訊(如:有相關的專家聽證、扎實完善的議題資料等)仍可使用這樣的範本,但建議現場引導師可使用不同的方式帶領思考,但需要留意的是當要討論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與關係,若使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需關注現場是否形成衝突甚或攻擊,並在必要時主動介入疏導,避免影響心理安全感及討論動力——可以了解立場的差異,但避免對於特定立場所持意見作出偏向評價。

在議題解析的過程中,從個人經驗與感受出發是一個好理解的「起手式」,不難理解何以在焦點討論法的O-R-I-D中,客觀事實與感受反應層次會放在前;在4F引導思考法中,也將事實與感受作為提問架構的初始階段。人們的所見與所聞構成經驗的初始樣貌,而後續的概念化以及落實的走向則需經過進一步的批判思考形塑。無論對於個體本身或作為中介者的引導師而言,透過描述及回顧經驗的初始樣態能夠建構或理解參與者對於此議題的信念1

在此區段分成兩小段:一張圖以及敘述不同角色的互動。

第一張圖改編自使用者體驗中時常運用到的工具——「同理心地圖」,這是設計思考中常見的「第一步」,用以了解使用者需求。在此則是將「使用者」定義為「自己」,所以並非在鎖定目標族群甚至發展出人物誌(persona)後進行,而是反過來從自己在議題與情境中的觀察及感受出發,並且思索在議題與情境中是什麼樣的一個角色,比如:是政策服務的使用者、被新政策衝擊的公民,又或者是倡議者⋯⋯如果狀態許可,這裡也可進一步思考這些感受放在角色當中是個案或者通案;但需留意,每個感受與觀察或許有可補充與澄清之處,然而就算並非通案,不表示沒有意義無需參採,任何卡關都能反映服務流程以及資訊清晰度有可再策進之處,只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聚焦在大眾共同遇到的問題上。

延續個人感受,「收獲」與「痛點」已稍微脫離「觀察」與「感受」的層次,而有了初步的判斷與詮釋,其中「痛點」是後續發展時要留意去思索形成不適感或挫折的元素以及如何避免,而「收獲」有可能與持續推動的動力有關聯,但要注意的是即便最後的結果是有所收獲,並不意味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是順利舒服,因此這些收獲的背後是因為哪些「需要」被滿足,也值得探索與確認。

在整理自己的觀察與感受,並「定位」自己在情境中的角色後,接下來需要讓參與者回歸到完整情境中,思考在整個議題以及情境裡,還有哪些角色。如果時間充裕,也可以先讓大家透過交流、資料搜索或者從自己與其他角色的互動經驗中,去分析自己聽到及看到了這些角色的哪些言行,將不同角色的觀察與感受整理後,有可能會讓參與者更容易去歸納不同角色間的立場以及互動關係。

需要留意的是,每個人對詞語的感受與使用言詞之精確度未必相同,因此參與者「聽到」、「看到」的雖未必為假,但是對於其他角色的「收獲」、「痛點」、「感覺」則是基於客觀訊息與長期經驗綜合而成的推論,在資訊愈充足且搭配清晰邏輯的情況下或許相較貼近,但仍需認知這樣的推論可能有其限制,而涉及推論、假設的地方,都是後續有可能需要放置檢核機制之處。

在這個環節,當事件並非常態、近期發生時,需理解可能存在資訊偏誤,如:回憶偏誤(recall bias);在公共討論中,也甚難迴避各式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在個體嘗試的過程中,若有足夠的教練或引導員協助,那麼也很建議在過程中可以有更多提醒與對話,但需留意避免形成貶低與評價他人價值。


問題釐清(二)

第二個區段先從文字開始,引導參與者回想與檢視該議題自己、倡議者等曾經做過哪些努力。這個階段的關鍵在於釐清「為什麼尚未達成」(why not yet)——尚未達成的原因有可能是過往的方向錯誤,因此目前確實需要駛向全新領域、使用新解方;也有可能過往受限於法規、技術或資源門檻,那麼就需檢視現在是否已有跨越門檻的可能;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相關專家學者以及倡議者共同認為某個方向合宜,然而社會對於議題或解方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及不安感,尚須更多社會溝通。不同的情況不全然互斥,但會與需要優先破解的切入點或者需要投入的時長有關。透過「前人來時路」找到「尚未達成的原因」後,接下來就要透過圖片整理這些「做過」以及「想要做」的事情。

問題釐清(二)的目標其實就是找出「關鍵點」——直接分析「怎麼做」固然重要,但是找到前面失敗以及前面沒有達成的原因並且嘗試突破,也是一個可以試驗的切入點。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有相關的教練/引導師,或者有搭配相關課程),採用系統動力學的概念以因果環路圖進行議題分析,會更好思索切入點,因系統動力學在前期入門可能會需要「帶」一下,在此並未運用,但無論什麼方式的共通點都在於前期對於相關變項、元素間的關係足夠清楚明確,不是基於假想便是重要的一件事,這個範本以個人經驗出發,尤其需要留意這部分。

這個「開箱圖」是結合Alistair Cockburn的KPT以及Patrick Kua提出的海星圖,這兩者都是常見進行回顧的工具,並打破過往「檢討」常以好、壞二分的形式,以流動為原則,從行動的角度促進思考與討論,而這三大項也都可在時間允許或是未來探索細節。

「開始做」的重點有二,第一是「嘗試」,第二是盤點關鍵元素——想要開始做的項目必定不會希望馬上開啟災難,也因此這裡的開始做應該是協助我們回應願景與目標的策略,但過往的經驗是讓大家直接講一個「願景」並不容易,談價值排序有時太難落地,所以這個範本中反過來從列出各式想要嘗試的行動開始。

但當要回到方案時,有完善的目標與願景仍然重要,能讓我們知道方向在哪,過程中我們能夠不斷微調方式,但仍應維持大方向。在到下一個區段前,如同範本在下方的文字提示,哪些是方案中一定要有的元素?這是可以從「開始做」、「繼續做」所提煉出來的,並回歸到前面關於不同角色的互動的整理,可以去思考這些想嘗試的「開始做」有哪些可以持續往下發展或優先投入。


回顧

前面關於「來時路」是以文字的方式讓大家可以條列,但這些曾有的嘗試仍然值得探索,結合上個區段的「開始做」,更能交叉比對出有哪些事情可能與之前並未達成的原因有關,也能避免反覆投入資源而重蹈覆轍的情況。

回顧的這張圖,正是結合前面兩個區段的搜集及思索,確立關於這個議題與情境,參與者的期待在哪,這裡的「目標」不必然需要對應到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Goal),而是泛指願景或方向。當然如果是對應到明確的目標會更為聚焦。前進的動力有可能與價值有關,也有可能是實際的利益或是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因此比較貼切的是會回應到「需求」,當我們收束到需求這樣的層次時,也意味著要滿足這樣的需求未必只有現行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我們目前看到的是情緒或感受,還有潛在的需求未被釐清。


敘事

接下來的文字部分其實就是在描述一個方案時的敘事線,應能發現這個範本並未把太多篇幅放在這塊,因此在實際操作時,會需要提醒及引導如何運用前面幾個區段所思考與整理過的內容構成敘事線——就如同烹飪一般,有了食材與調味料,但要以什麼方式搭配組合就是需要提點之處。

若印出實體範本填寫,建議可以讓大家使用背面空白處進行筆記及重整。

願景與價值

什麼是願景?願景如同一個「理想圖像」——當我們完成/達成後,這個世界/情境/服務/產品會長什麼樣子?

後面將持續探討的是目標與方式,也就是涉及達成願景的“How”,但在此之前除了「理想圖像」外,這個圖像是有哪些要素構成的,即是此處「價值」的定義,當然也可以鼓勵並引導參與者進一步去思考所持價值(value)——也就是對事物/行為值得多少的排序

我們如何

拆解問題的工具非常多元,其中How Might We常用於設計思考的發想階段,是腦力激盪過程中的好夥伴。在釐清問題過後,嘗試把各種想要嘗試解決的目標排列組合成「我們如何⋯⋯」開頭的句子,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更具體的發問,期待透過延伸問題創造更多想法,幫助聚焦在問題本質,促進解方產生。因此這個工具非常適合在發想階段,團隊匿名提供點子而後進行分類與排序。

在範本中的例句是:「我們如何(怎麼)調整版面,引導使用者看見所需的資訊?」那要怎麼樣寫出這樣的句子呢?我們先進入到情境裡面。假設這個情境是像這樣的:

在一場討論活動中,發現青年反覆提到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某項服務,這項服務實際上已經提供但利用率低,服務入口位於主題網,該主題網的瀏覽人數多,關注議題者也多半知道這個網站。

面對這樣的情境,或許在前面的問題思考階段會發現並不是沒有提供服務,而是大家沒看見怎麼申請或是查看相關服務資訊,此時的切入點就未必是要創造一個新服務或是新入口,而是如何最佳化現有方案,當然,這樣的解法是基於一個假設——大家不點進去是因為沒有看到資訊。這個假設本身可以被檢視合理性,但若同意這樣的前提,那麼解方很直觀聯想到「讓大家看到資訊」。我們會發現若將問題以這樣的形式敘述,在發想解方時容易變得抽象,需要更多步驟去建構方案,而要寫成HMW這樣相對具體的問句,有幾個方向可以切入與發展——積極轉移否定以及其他。

積極就是「加法」,增加一些引導、提示與調整;轉移是使用其他的工具與方式來輔助,比如透過第三方平台與機制;否定是「減法」,移除雜訊、降低頻率。以上三類是涉及流程介面常見的方式,但也有可能有無法歸類的「其他」,通常是這些事情的發生受更深層的因素影響,因此要先去解決那些深層因素。


承諾

這裡所指的承諾不完全是提醒自己必須要花非常多的能量與心力,而在於提醒可以適度尋求協助——尋找夥伴、尋求資源,另一方面,提前做好期待管理,了解到可能會面對困難與挑戰,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技能、注意力與時間都是珍貴資源,那麼在事情繁忙的過程中,要或者說能在這件事上投注多少資源?由此,後續在發展方案時就不應以超額的狀態規劃,避免造成自我剝削。


使用方法

模式

如同前面所提及,強烈建議至少由大場引導師帶領大家分段進行,並根據現場需求進行解釋以及區段間關聯的說明。關於每個區段操作的時間並沒有明確指示,但若整體活動超過一天,那麼會建議使用更完整的版本或其他框架/工具,讓步驟間的連結更直觀而環環相扣。

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有更多中介者或引導員/輔導員提供協助也有助於找到並釐清過程中的盲點與限制。不會有一個方案能十全十美,但認知到局限並且分享成果,就是大家未來能夠前行的方向。

在討論的主題一致的情況下,如:有論壇主題、是組織內部工作坊,可加入小組討論,促進交流與腦力激盪。

要留意的是無論透過討論或是小規模的引導/教練,維護心理安全感都是重要的一環,因此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更建議由受過專業引導及教練訓練的人員進行輔助。

實體印出

若以實體印出且要實際帶領討論,建議輸出A3大小,這樣字級會比較剛好;若印出A4大小其實仍可辨識,適合用於初步體驗或者說明工具。

實體活動的引導建議同時運用白板及便利貼,以利發想時能視覺化不同元素的整併、歸納,會比直接對著範本發想容易理解及收斂。倘若現場無相關條件,則可建議參與者以鉛筆在紙張背面整理,並以連線的方式串接不同元素。

線上

目前暫無線上範本,後續有空將直接更新於本文,若有線上範本預計使用Miro及Mural。


使用範本請勿裁切、塗抹著作權標示並請署名;如需研擬組織客製化版本,請洽作者


註腳

  1. 信念(belief)),在此指對於事物/行為的看法,可以看成是一個陳述句(statement)。信念在此作為一個結論(conclusion),可能映射了支持信念的理由,亦即前提(premise),以及過程中的推論(inference),敘述前提到結論的整個論證(argument),是設計議題的討論中很推薦有中介者、引導師之類的角色來提供協助的原因,協助維持討論的動力與平衡,促進批判思考及對話,而具備良好品質的討論需要乾淨回饋(Clean Feedback),其三大元素可與上述所提對照——對於事實的回饋是檢視前提的陳述句;對於推論過程的嚴謹性則可以清楚言明的推論回饋;而信念作為一種陳述句,這樣的結論也可透過「具體影響」回饋。 ↩︎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