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最困難的在於從關注的議題中找到可施力的切入點並開始行動,如何「從零開始」是重要但較少被著墨之處。結合各式經驗,我發展出公民參與設計的框架,並具不同情境將其簡化成數個範本工具。本範本工具適用單次、一日內的工作坊或活動,以培力即體驗為主要目標。
參考敏捷軟體開發宣言與十二項原則的格式與精神,寫了一個自己版本的公共參與宣言與原則
身為第二屆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的一員,在運作機制當中,其中一項就是巡迴座談--由主揪委員擇定一個議題,到實際場域參訪並邀請議題相關青年以及部會代表針對青年提出的問題與建議進行討論。因為這屆有很多委員關注地方創生相關的議題,加上2019年地方創生議題大熱,在幾次巡迴座談中,都有一些聽見青年、地方政府對地方創生的想法、需求以及執行的現況。本篇文章中,我試圖簡單地針對我在場域參訪與討論中看見、聽見的一些關於地方創生執行困境的共相,來聊聊為什麼政策不被買單。
第十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的各區預備會議陸續展開,參與北區預備會議後針對會中觀察與會後心得撰寫本文。在這篇文當中,可能會以筆者相對熟悉的健康政策以及高教政策為例,但絕非表示其他領域便不值一提。
教育部校安中心根據大學生車禍傷亡的數據呼籲各校減少新生使用機車頻率,雖有澄清並非限制騎乘機車,仍引起討論。這篇文章從事故傷害預防的角度切入,說明為何教育部所列的四項呼籲雖立意良善卻有所不足。
限塑政策引起大家討論與關注,這篇文章企圖從為什麼要限塑、什麼是環保開始談起,並提出除了環境因素外需要思索的部分。除了思索替代方案並以多元共融角度檢視,回歸到減量、重複使用以及封閉迴圈自然是關鍵,從消費者、生產端到垃圾處理機制,還有諸多需要一起留意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