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五年,齊瑪曼再度來臺,此次幸運坐在國家音樂廳二樓前排,一個夜晚所能累積的感動和驚嘆幾可令我斷言今年最大的遺憾就是週末不能去衛武營聽齊瑪曼。
一向尤愛古典(當然,不同歌曲類別也都有聆聽),其中鋼琴獨奏更是我的首選,對於我而言,能夠快速感受情緒變化與調節的音樂非此莫屬。久疏練琴,現今彈琴可謂沒有技巧全憑感情,此時透過聆聽及感受優秀的演繹便成了自我調節的解方,聆聽解析每位演奏者的詮釋更是樂趣無窮、受益良多,帶來諸多靈感。
齊瑪曼演奏的蕭邦帶有幾分即興的巧妙,但在嚴謹的控制及收放間,每個音都如此清晰卻又如流水且溫潤自然;每一個聲響都如精心設計,在這樣的紀律間卻又能感受到樂曲的澎湃情感及演奏者的「隨心所欲」在紮實技藝下如何完整的、結構的一體呈現。
上半場的樂曲中,我尤其喜歡齊瑪曼演奏的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35),不僅是因為這個作品貼合近期的心情,更是因為齊瑪曼的演奏無論熱烈、深沉或狂暴,都如此厚實擊入心中,無論是音色變換或彈性速度的運用皆張弛自如。
下半場的《版畫》不是那麼朦朧的德布西,在這場音樂會中卻可說是恰到好處——雖不夢幻,但仍不失樂曲之柔美。演奏齊瑪諾夫斯基的波蘭民謠主題變奏曲更是充分展示高超琴藝,原先這個作品便是展現鋼琴在音域、音量、速度及各式演奏技藝的多變與廣泛,在齊瑪曼的演奏下既可聽出每個變奏的巧思與變化,卻不失連貫主題性。
當然彈性速度的運用或許也會因每個人對於作品的理解不同而有不同的接受程度,但至少對我而言,我感受到了曲目安排的整體性以及觸鍵音色處理的巧妙,驚嘆不已。
聽了齊瑪曼的現場比起聆聽錄音更能理解他帶著自己的鋼琴演奏的堅持,他對於鋼琴的運用與聲學的理解確實極為細膩,並以絕佳技藝精準呈現這些理解。
節目冊中,在上次(2019年)齊瑪曼來臺時擔任大師班翻譯的鋼琴家顏華容老師分享當時的一段故事——大師班課程中,齊瑪曼針對演奏者在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速度設計的解讀進行說明與示範,為了糾正接受指導的演奏者的思維與演奏,齊瑪曼的建議是 “You must have discipline!”
在聆聽齊瑪曼的現場演奏後更能感受到這句話的真誠、懇切與力度,在他的琴聲中,能聽見這樣的堅持、專注與認真是如何在年復一年中構築成絕妙嚴謹又熱烈彈性的聲響設計。他的「紀律」並非死板無趣,而是揉合在理解與詮釋中,成為展現風格的土壤。
年齡與閱歷有時確實如虛晃的數字,但那些願意將體悟及經驗一一拆解又重新消融與組合的,便能深植厚度,並在時光與分享中成為滋養他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