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回顧:行・式 / In Formation

生活如賦格,在多聲部的紋理間,析出的倒非飄蕩紛雜,而是隱於其中工整精細又不失靈動與情感的形式。歲末檢視如拾起那些在水流中遺落的碎片,在零碎中發現結構,在間斷中感受連貫,走過磕絆便無懼絆跌。
適合搭配本文聆聽的一張專輯,尤其第7-12首

Sinfonia

2024已近尾聲,每年歲末都是回首一整年的經歷與學習,並為隔年蓄積能量的良機。這一年,既是先前的延續,在這些「進行式」當中,也更進一步內觀沉澱。生活遂如賦格,在多聲部的紋理間,析出的倒非飄蕩紛雜,而是隱於其中工整精細又不失靈動與情感的形式。

在不同的時刻回顧或有不同的感受,而此時此刻若要我以一作品描述2024,我想那會是巴哈c小調第二號鍵盤組曲, BWV 826。

回顧是嚴肅的,卻也是輕緩的。在此時與彼時的聲部間迴旋,即便是單人獨奏也能交織出交響化的宏大與張力。

由此,揭開序幕。

Allemande

將舞蹈的元素抽象化,清澈剔透的連奏交織流暢的動感與朦朧。這是Allemande,也是我的一、二月。

這一貫是我喜愛的時節,原因無他,唯因鄰近生日,但今年因要迎接而立之年,自然也更為五味雜陳。

展覽、聚會,在邁入30歲前,學習調適與安放此在;於忙碌的生活中,也不定時加入休閒,汲取靈感、好好充電。而與昔日或長期以來的夥伴或友人相聚暢聊,不僅是交流近況,也是相較舒適的社交。和家人一起度過春節,走過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方,珍惜愈發困難的相聚時光。

當時間自然流動至二月底,我前往臺南進行青年好政審議活動的說明會——近年青年好政都如此穿插於我的一年行程當中,竟也在外務中佔了重要比例。我一向不喜作為大堂課的講師,相較高敏的我對於在當下能夠感知到臺下的一些情緒卻未必能夠給予他們所需、所期待的內容總難免不適,但在這樣的場合又能夠分享一些走過的經驗以及心法,也期待能帶來助益,然而不同目標族群、不同內容與需求間如何取得平衡,也是我在持續溝通、學習與思索的。

於是,在那些相類的情境中,每一次仍是新的體驗,既是連續往復,卻又有強弱迭起。


Courante

三拍子的短快節奏間,有清晰目標與滿滿動能。

三、四月在外務與工作間,交錯安排了至太魯閣旅遊及多場音樂會——深知接下來的行程緊湊,一些即便緊湊短暫但能夠帶來滿滿能量的安排便顯得重要。

交錯的工作與休閒猶若一首庫朗舞曲,重音交錯,自然似在奔馳。無形間,似乎也在提醒著我,取棄收放是如何形成動力——緊握難以釋能,攤平也難有動力,兩者之交錯考驗決斷與決策,更是建構心中的韌性及支持體系的引擎。

這兩個月間,除了照例進行電台錄製,也回母校為學弟妹分享如何培植領導力;設計審議培訓自我觀察學習單並臨時上陣進行全天培訓課程;擔任「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桌長,也參與大專院校學生會成果展。

當看見現場演出錄影片段中,演奏家的雙手在鋼琴黑白鍵間抬起、放下,我似也感受到自己那段時間正如同那樣,在不同的情境、城市與狀態間躍動。

看上去無關的事情交雜,但很清楚自己所想所念。

András Schiff演奏巴哈c小調第二號鍵盤組曲片段

Sarabande

相較徐緩的樂曲仍不失動感,抒情卻又開放。

五到七月間,我刻意保持著一個月一件外務、聽1-2場音樂會的步調,看似節奏慢了下來,實則在工作之餘花更多時間在個人學習以及與家人、朋友聚會,保持開放、蓄積能量,因為我知道緊接在後的將是往復緊湊的日程,調適身心與「充電」便成了非常重要的前行準備。

當站在此刻回頭看這一個時段,會很感激當時的自己做了這樣的安排,環境的變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甚或不安極其容易影響產業與個體,固然可說以敏捷、彈性與開放的態度面對變易,但要達成實則需要養成新習慣,累積厚實的資糧——身心的良好狀態與情緒的穩定性,絕非仰賴單次壓抑達成,而是長期關於後設覺察(Meta-awareness)、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及持續注意力的狀態。

我每日都會進行禪坐練習,先前看論文時剛好看見部分冥想練習的方式除了提升專注外,對於提升後設覺察(覺察的覺察)亦有所助益,後設覺察能讓我們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以有效的方式適應及應對挑戰,當缺乏後設覺察時容易沉浸在思想、感覺及情緒當中,和這些內在體驗「融合」;情緒調節需從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出發,在理解引發情緒的原因及其影響後,以健康的方式調整強度和持續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以客觀和非評判的方式觀察自己的情緒,則更能理解並管理情緒。這種既融合於環境又消融自我的狀態可能顯得抽象難以理解,最具象的呈現約莫是草間彌生的《自我消融》這件作品,將觀照萬物、相互連結與消融的精神視覺化。無論是我的每日練習,或者在這段時間所安排的學習與「精神食糧」,之於我而言都是維持及促進自我探詢、後設認知與後設覺察的一部分,這些練習與養分,都讓我在面對後續的「泛音」甚或「亂流」,能有緩衝空間。


Rondeaux

節奏有力,往復輪旋,短促結束但扎實,這樣的密度與強度,是迴旋曲,也是我的八月至十一月。

主題旋律反覆出現,中間的插部似是點綴又承接一次次的主要旋律。性質相似的外務、頻繁緊湊的時程,這四個月是相似間有些微差異,那些差異來自於不同團隊與單位的磨合,也來自難以預期的突發事件或狀態,挑戰我的調適能力與量能。

擔任主持人(此指Facilitator,而不是host)這類型的角色對我而言其實是工作日常,可以說是一種習慣卻又非舒適區,除了這樣的角色本身就需高度的專注、即時歸納與反應,更因面對議題與行事,我亦自有習慣的拆解方式與思維,當作為一個中立主持的角色,如何達成主辦單位的期待,同時尊重並深化現場的聲音以及顧及參與者的效能感,有諸多需要評估與平衡的事物,而這些當下的決策與方向,也未必與我個人的期待或立場相同。因此,在不同場次間的移轉並非只是肉身移動,更在於心態及預期的調適,以及及時轉換所欲採取的方案、框架和風格。

每次的遺憾或自我檢視後的不足又或者是預期心理的調適或多或少留下痕跡,長期下來也就有了重量。到十一月時,確實能感受到這樣的調適強度出現了些許不平衡,而失衡所導致的自然是影響狀態,在反省的過程中,也容易再影響情緒——還未恢復能量以及從先前經驗獲得足夠的學習,就要奔赴下一次的場域。

所幸,在安排行事曆的時候,仍給了自己「喘息」空間,讓我狀態尚未觸底便已能逐步恢復。


Capriccio

輕鬆自由,熱烈而靈活,看似不連貫的觸鍵卻在短暫樂曲中串接起廣泛情感與聲部。

當時組曲常見的結尾是Gigue(基格)舞曲,在這個作品中以隨想曲取代,似是展現了一種自由探索的生命力。

歲末通常忙碌,但今年安排工作與庶務時考慮到前面稍嫌緊繃的日程,刻意讓十二月彈性不少——與同學、夥伴相聚,運動、擔任志工以及聆聽音樂會,我的十二月多了更多「自己的」時間,有了更多沉澱的空間。我始終相信,沉澱才能帶來靈感、直覺與平靜,我很感激能有這樣的時間與空間,既可有序完成工作,也能豐富自我的精神空間。

明年將迎來第19屆蕭邦鋼琴大賽,而我在今年的12月也終於集齊第18屆蕭邦鋼琴大賽前三名的演奏與簽名,聆聽獨奏會無論演奏者風格是否是自己所愛,都收獲頗豐——在忠實呈現的同時以優秀技術還有個人生命經驗所帶來的彈性和情感,詮釋出不同的經典。每個人有自己偏愛的風格和解讀,但聆聽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鋼琴家的當代詮釋,似乎也呼應了我在前段提及在審議現場的權衡議題,為我帶來了些靈感,雖然仍只是閃過的一些念頭,但也期待後續自己能從靈感中凝聚出更明確的想法與具體做法。

每一年的歲末檢視都會有遺憾,拾起那些在水流中遺落的碎片,在零碎中發現結構,在間斷中感受連貫,走過磕絆便無懼絆跌。生活有時很像下棋,落子後便不可悔棋,縱使力求無悔,要真能做到不留遺憾仍有難處;然而當棋局告一段落,復盤檢視之際仍能明白,無論輸贏,走過的那些或緩、或急、或堅定、或猶疑,每一子都算數。在許多事情的道路上,縱使進退往復,拉長時間軸仍舊是保持前進。

現在的資訊與知識都很多,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保有開放的心,更需要給自己更多時間踩實堆垛的土堆,記起來時的方向與目標,盡量在節奏飛快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保有彈性但不隨便,能夠隨心但不迷失本心,降低躁動,讓新知成為動能而非自我消耗。我想這大概就是十二月的充電所帶給我的吧,看似放逸了些,實則如壓縮彈簧後彈力位能作功於物體,先前所蓄積的能量,終能帶來新的可能。

樂曲會結束,一年走到盡頭,但並非什麼都不留,而是帶著所感知與反芻後的感悟流向2025。

2025又會是怎麼樣的一首曲子?且待下回分曉。

分享文章